News
最新专利发布!工程质量检测手段再升级!成本下降22%、毫米级误差、准确率98.7%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公开报告、金融界 | 作者:建筑小研 | 发布时间: 2025-04-23 | 32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建筑工程领域,检测装备的精度与效率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安全,而检测技术的革新往往能带来质量与效率的双重飞跃。

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三项专利技术,正在为行业进一步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

01

        楼板厚度检测:毫米级精度背后的科技突破

"传统检测全靠手,误差全靠经验凑"—— 这句行业调侃道尽了传统楼板厚度检测的痛点。而通隆检测集团研发的自动升降楼板厚度测量尺(CN 222617804 U),针对传统检测中 "人尺博弈" 的痛点,构建了三维智能检测体系,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效率。

传统方法,图源网络

它采用航空级铝合金双导向杆和激光定位系统,确保探针垂直起降误差≤0.5mm。内置的微型压力传感器能自动调节接触力度,避免测量偏差。测量数据还能实时同步至BIM模型,生成彩色厚度云图,检测效率提升超30%。

在深圳某项目中,该设备仅用15秒就能检测单块预制板,提速60%,并发现多处设计图纸未标注的厚度偏差,有效避免了潜在结构风险。

02

        桩基检测:从“玄学操作”到标准化时代

桩基检测的锤击法曾因依赖经验被戏称为“玄学”。而广州市衡正工程的桩基检测用锤(CN 222614321 U)通过机械创新与智能传感技术,使得检测时间缩短,精准度提高。

其自适应冲击系统采用航空级钛合金材料,可自动适配不同直径桩头,无需人工更换配件。内置高精度陀螺仪与加速度传感器实时监测锤击角度与冲击力波形,使检测数据离散度大幅降低,单桩检测成本下降22%

▲ 低应变检测原理图

该技术被纳入《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修订建议稿,未来有望成为低应变法、声波透射法等主流检测方法的标准配套工具。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测算,若全国普及,每年可减少桩基事故300余起,节约维修成本超10亿元

01

        隧道检测:AI+激光雷达打造“移动CT机”

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总站研发的移动激光扫描仪隧道检测技术(CN 119103965 B),堪称隧道结构的“智能体检医生”。

这套集成了64线激光雷达与4K全景摄像头的系统,每公里采集超10亿点云数据,能自动识别12类病害,准确率达98.7%。当检测车以15km/h速度行驶,单公里检测时间缩短至8分钟,效率提升20倍。

在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检测中,这类系统发现多处常规方法漏检的细微裂缝,及时预警结构安全隐患,避免了可能的透水事故。

其搭载的 AI 病害分析系统,还能预测病害发展趋势,为预防性养护提供科学依据。

图源绘宇测绘、图文无关

这些专利技术的落地,推动工程检测行业向 "智能驱动" 转型。对企业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政策红利的享受、市场机遇的把握,更是技术壁垒的构建和定价权的抢占。

据中国建筑业协会统计,2023 年检测设备市场规模已突破 800 亿元,智能检测装备占比年增长超 25%。随着 AI、激光雷达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检测装备将更趋小型化、集成化,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同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新闻资讯